文言文中的“修”字用法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含义及例句:
一、 修饰、装饰
表示对物体外观的装点或提升美感,如:
《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意为“美好稀奇的样子适宜装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指通过礼制来修饰国家威严。
二、 整治、修理
涉及对事物进行修整或维护,例如:
《孙子·谋攻》:“修橹轒辒”,指修理战船的桅杆;
《项脊轩志》:“吾妻死,室坏不修”,描述房屋破损未修缮的情景。
三、 修建、建造
表示建筑或工程活动的进行,如: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明确表达重建岳阳楼的行为;
《荀子·王制》:“修堤梁,通沟浍”,描述治理水患的工程措施。
四、 修养、培养
指通过学习或修炼提升自身品德或能力,例如: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国语·晋语》:“一善易修也”,意为“一件善事容易培养”。
五、 编纂、撰写
涉及文献整理或文章创作,如:
《北史·序传》:“始末修撰,凡十六载”,说明编纂历史著作的耗时过程;
《史记·货殖列传》:“管子修之”,指管仲制定经济政策。
六、 其他用法
长度描述:如《兰亭集序》中“修竹”,以“修”形容竹子的高雅形态;
反义表达:如《吕氏春秋·先已》中“古不修墓”,通过否定形式强调古代对丧葬礼仪的简化。
补充说明
“修”字在文言文中常与其他动词连用,如“修文德”(培养文治)、“修礼乐”(整治礼乐制度)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通假现象也较为常见,如“修”通“脩”时指“供养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