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酿葡萄酒之所以容易让人“上头”,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杂醇含量较高:
自酿酒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工艺控制不当,容易产生大量的杂醇,如甲醇、异丁醇、异戊醇等。这些杂醇的毒性比乙醇更强,代谢速度更慢,容易引起头痛、头晕、恶心等醉酒症状。
杀菌不充分:
家庭自酿葡萄酒在原料准备前通常没有经过杀菌处理,即使有些会进行简单的开水烫烫,但很多人为了方便会忽略这一步骤,导致酿制出来的葡萄酒菌群超标,这不仅会引发“上头”,还可能引起拉肚子等不适症状。
发酵过程卫生条件差:
自酿酒在发酵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控制不当,容易感染杂菌,产生过多危害物质,这也是导致“上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单宁过高:
红葡萄酒中的单宁含量较高,如果酒中单宁过高,会导致组织胺的产生,从而引起头痛。而白葡萄酒由于单宁较低,通常不会产生这种症状。
勾兑劣质原料:
有些自酿酒可能会勾兑非酿制的劣质商品,这些酒的质量本身就不稳定,饮用后容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缺乏维生素B1:
饮酒者如果自身缺乏维生素B1,人体制造转酮酪的能力不足,大脑细胞会受到损伤,从而促使头痛,严重时甚至可能成为酒毒性精神病患者。
酒精度数过高:
自酿酒在加糖过程中,由于白砂糖被酵母分解的效率不如葡萄果实中的果糖,导致酒精度数偏高,饮用后容易“上头”。
醛类物质过高:
工业化生产葡萄酒时,通常会通过前处理、改良菌种和改善工艺等方法来降低甲醇含量。而家庭自酿酒由于受技术条件、知识水平的影响,自酿过程中的甲醇含量往往不可控,很可能会导致甲醛含量过高,从而引起“上头”症状。
综上所述,自酿葡萄酒容易“上头”的原因主要包括杂醇含量较高、杀菌不充分、发酵过程卫生条件差、单宁过高、勾兑劣质原料、缺乏维生素B1、酒精度数过高以及醛类物质过高等。因此,建议自酿葡萄酒的朋友在工艺上要更加严谨,确保卫生条件,避免使用劣质原料,以减少“上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