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谏书是古代官员和士人用来劝谏君主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文献。这些谏书通常包含了对廉政的深刻见解、对贪腐的严厉批评以及对清廉官员的赞扬。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廉政谏书:
《诫伯禽》:
这是《尚书》中的一篇,周公在其子伯禽前往外地上任前提出6点训示,主要内容是居安思危、谨慎做事等,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家训。
《诫子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
《家诫》:
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
《为吏之道》:
这是《云梦秦简》中的一篇,提出了“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并将“五善”“五失”作为区分好官与坏官的标准。
《戒石铭》:
宋朝的“戒石铭”原是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颁发给各地官员的官箴,宋太宗赵光义选取了其中四句16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颁行天下。
《州县提纲》:
北宋赵襄在《州县提纲》中明确提出“故为官者,当以廉为先”,并特别指出,廉洁是作为一个官员的基本要求:“居官不言廉,廉盖居官者分内事”。
《官箴》:
南宋吕本中在其《官箴》中,提出了“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被后世称为“千古不可易”。
《西山政训》:
南宋真德秀在著名的《西山政训》中,提出了为官的四项基本要求,第一项便是“律己以廉”,并指出:“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故以此为四事之首”。
这些谏书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廉政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这些谏书,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