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学生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为学习西方科技、文化而派遣到海外学习的学生群体。根据历史背景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主要类别与历史背景
留美幼童(1872-1875年) 中国最早官派留学生群体,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在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下,于1872年选派120名12-14岁少年赴美学习,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他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开创者,部分进入哈佛、耶鲁等名校。
官学生
清末民初官派留学生的统称,包括赴美幼童、留英幼童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
洋翰林
指归国后授予进士出身或官职的留学生,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
二、其他相关称呼
留学生: 因“留”字谐音“留恋”,表达对留学生的关爱。 官学生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文化传播:留学生带回西方知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政治影响:部分留学生(如康有为)回国后参与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个人成就:涌现出鲁迅、钱学森等杰出人物,涵盖文学、科学、工程等领域。
四、特殊说明
“清国留学生”的称呼:日本当时称中国为“清国”,该称呼延续至民国时期。
时间范围:主要指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官派留学,民间自费留学生属于另一范畴。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份低权威性资料,建议通过官方档案或权威书籍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