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生平和创作风格可概括如下:
一、生平经历
出生与早年 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或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期随父迁居绵州,广泛涉猎儒家、道家经典及诸子百家著作。
25岁左右离开四川,漫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创作《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等山水诗。
长安仕途
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推荐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性格疏狂遭排挤,仅任职三年便辞官。
在长安期间创作了《清平调词》三首等应制诗,展现卓越才华。
安史之乱与流放
安史之乱爆发后,曾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因永王兵败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遇赦后,晚年漂泊东南,最终病逝当涂。
二、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特征
以豪放、奔放的笔触著称,语言华丽、意象丰富,如《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夸张描写。
常融入神话、民间传说及自然景观,形成瑰丽绚烂的艺术风格。
主题与内涵
自然与人文: 山水诗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如《庐山谣》;边塞诗展现英雄主义,如《关山月》。 个人与历史
自由与理想:反复强调“钟鼓馔玉不足贵”,追求超越尘俗的理想境界。
艺术成就
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对后世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深远。
杜甫评价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凸显其艺术震撼力。
三、历史地位
李白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巅峰代表,其人格魅力与创作理念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他的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追求自由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