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态度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强调知识需通过实践反复验证,学习过程本身是愉悦的。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通过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理解,达到此境界可做老师。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单纯学习无思考易迷茫,空想不学习则有害。
二、品德修养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人人都有可学习之处,应取长补短。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常忧愁。
6.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仪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三、处世哲学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基本道德准则,推己及人的体现。
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以贤为镜,向善自省。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和谐需尊重差异,盲目附和则失去真谛。
四、人生境界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真正追求在于以兴趣驱动学习。
注:部分语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等虽为经典,但未列入十则,因其侧重教育方法。建议结合教材配套注释理解原文意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