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中实词和虚词的解释,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实词解释
通假字 说
(悦):愉快、喜悦
女(汝):你
知(智):智慧
故(旧知识):学过的东西
温(温习):按时复习
故(旧知识):学过的东西
其(大概):其中、其中所包含的
弘毅(刚强):胸怀宽广且坚毅
凋(凋谢):凋零,比喻品德衰落
欲(希望):想要、希望
施(施加):给予、实行
词类活用
时(时间名词作状语):按时、时常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传(动词活用为名词):知识、学问
古今异义
朋(古义:志同道合):今义:一般朋友
不亦说乎(说:同悦):今语:不亦开心吗?
不亦愠乎(愠:生气):今语:不亦恼火吗?
二、虚词解释
副词
而: 表转折(如“温故而知新”)、顺承(如“博学而笃志”)、并列(如“仁义礼智信”) 其
或:表选择(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介词 于:
表对象(如“为人谋而不忠乎”)、时间(如“日三省吾身”)
与:表对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连词 且:
表递进(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或:表选择(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助词 之:
代词,指代前文(如“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表反问(如“不亦说乎”)
三、典型语录示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有三种表现:望起来严肃,接近时温和,听其说话严厉。)
以上内容综合了《论语》十二章及十则的实词虚词解析,涵盖常见用法及典型例句,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