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后服务的家长意见和建议,可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和家长关切,从课程设置、管理机制、家校沟通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具体如下:
一、课程设置与内容优化
丰富课程类型 建议在完成作业辅导基础上,增加自主阅读、兴趣小组(如绘画、音乐)、体育活动等课程,避免单一的学科辅导模式。例如,每天安排30分钟自主阅读时间,或组织20分钟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习能力差异,提供分层教学或个别辅导,帮助薄弱学科学生巩固基础,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内容。可设立“学习互助小组”,鼓励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同学共同进步。
避免变相补课
课后服务应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得以补课名义增加学科内容。若需开展学科拓展,应明确标注课程性质并征得家长同意。
二、管理机制与时间安排
灵活调整时间表
考虑家长上班时间差异,允许家长申请弹性离校或对调服务时间,确保服务不与家长工作时间冲突。例如,提供线上课程回放功能,方便家长随时监督学习。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学生离校审批制度,明确家长接送责任,确保学生安全。对于自行离校学生,需签订《自行离校申请书》并加强校周边安全管理。
科学规划服务时长
课后服务总时长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1.5-2小时,避免影响学生休息和家庭团聚。
三、家校沟通与反馈
及时回应家长关切
建立多渠道沟通机制(电话、微信、家长会),确保家长问题24小时内得到回复,增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任感。
定期反馈学生表现
通过家长会、个别沟通或线上平台,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尊重家长选择权
课后服务应遵循“家长自愿、学校服务”原则,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对于不参加家庭辅导的家庭,学校可提供学习资源支持。
四、其他建议
整合社会资源: 建议政府或社会机构提供更多优质线上教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评估与调整
通过以上建议,既能保障课后服务的基本功能,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