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喻从细小事物开始、逐步发展最终成功的古代名言,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名言出处
《老子》第四十六章 - 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译文: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高台由一筐筐土堆积而成;千里的远行始于第一步。 - 核心思想:强调事物发展从微小到宏大的积累过程,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荀子·劝学》第二章 - 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核心思想:通过自然现象(如土积成山、水积成渊)类比人类行为,强调持续积累的重要性,反对半途而废。
二、相关补充说明
《老子》的哲学背景: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万物发展遵循“道法自然”的过程,微小事物是宏大现象的起点。
《荀子》的实践导向:儒家思想更注重人为努力,强调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实现积累,体现“性恶论”基础上的后天改造观。
现代应用:两部著作均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成长、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如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坚持的重要性等。
以上名言共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对微小环节的持续关注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