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岩是 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它们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同位素年龄值在129~161.8百万年之间。侵入岩根据岩浆向地壳表层侵入部位的深浅,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和浅成侵入岩。深成侵入岩冷却凝固的部位距地表3公里以下,而浅成侵入岩冷却凝固的部位大致在地下3公里到地表之间。如果侵入体接近地表的部位(地下0.5~1.5公里)冷却凝固,则称为超浅成岩。
侵入岩的主要类型包括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和流纹斑岩等。其中,花岗岩类又可分为改造型(包括重熔型和混合交代型)。
侵入岩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具有不同的分类,最基础的便是根据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以及玻璃质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如根据颗粒取向分为粗面结构、交织结构和玻晶交织结构等。
由于岩浆侵入作用通常发生在火山喷发作用之后,侵入岩往往分布于中低级火山构造的中心或其周缘的环状、放射状断裂之中,形成一套火山——侵入杂岩。例如,横村埠火山杂岩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侵入岩在地球表面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因为它们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然而,通过地质勘探和岩石学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识别和鉴定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并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这些信息对于资源勘探、地质研究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