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留学的少年”的称呼,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进行区分:
一、历史特定群体:清末留美幼童
1872-1875年,清政府曾派遣120名少年赴美学习,平均年龄仅12岁,史称“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群体,但属于特例,并非现代少年留学的普遍现象。
二、现代少年留学的常见称呼
留学生 这是最通用的称呼,泛指在海外长期学习的学生,涵盖各个年龄段和学术阶段。
游学生
强调长期海外生活经历,多用于描述可能不回国发展的留学生群体,带有情感色彩。
海外学子/国际学生
- 海外学子: 突出学习地点在海外; - 国际学生
降落伞儿童(Parachute kids) 专指被父母送往国外长期生活但父母仍在国内的孩子,通常与海外监护人共同生活。
三、其他相关称呼
外派人员:
多用于政府或机构派出的留学生或工作者;
海归/海待/海鲜/海藻:分别指归国留学生、暂时待业、受重用或就业困难者。
四、总结
若特指历史上的留美幼童,应使用“留美幼童”;若描述现代少年留学生,建议使用“留学生”或“游学生”,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海外学子”“国际学生”等细分称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