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多多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关于明长城古文?

59

关于明长城的古文,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历史背景与修筑

明长城的修筑源于蒙古西征的威胁,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防御蒙古残余势力,于1406年正式下令修筑。其范围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约8851公里,是历代长城中规模最大的防御工程。

二、代表性古文作品

1. 《统汉烽下》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此诗描绘了明长城的雄伟与悲壮,反映了其作为边防屏障的军事功能。

2. 《古筑城曲》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以夸张手法表现明长城的防御规模和军事组织。

3. 《塞下曲》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骷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通过边塞意象展现长城的军事威严与牺牲精神。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地位

明长城不仅是军事工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以“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的地理标识,成为京晋冀豫四省天然分界线,被《史记》等史书载入“万里长城万里长”的史诗篇章。

注:部分古诗虽未直接描写明长城,但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常被引申为长城的永恒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