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是环境烘托的重要手段,还隐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以下是书中经典景物描写的摘抄与赏析:
一、自然环境描写
暴风雪中的铁路建设 - 原文:
暴风雪突然袭来,灰色的阴云低低地压在地面上,移动着,布满了天空。大雪纷纷飘落下来,晚上,刮起了大风,烟筒发出了呜呜的怒吼。风追逐着在树林中飞速盘旋、左躲右闪的雪花,凄厉地呼啸着,搅得整个森林惊惶不安。第二天清晨上工,雪深得使人迈不开步,而树梢上却挂着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 赏析:通过“暴风雪”“怒吼的风雪”“凄厉的呼啸”等意象,营造出极度的自然恶劣环境,突出筑路工程的艰险与时间紧迫性。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在困境中的坚韧,也象征着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
初春解冻的景象 - 原文:
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 赏析:以“解冻的温暖”和“闪亮的小水洼”点明时令转换,象征着苏维埃春天的希望与新生,与保尔病愈后急于投身建设的情节相呼应。
二、社会环境描写
城市中的阶级氛围 - 原文:
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 - 赏析:通过“机油气味”等细节,隐晦地描绘出城市中工业化的氛围,暗示社会变革的动荡与机遇,为保尔参与革命活动的背景提供环境支撑。
战争与贫困的缩影 - 原文:
城里的木材没有了,为了供应城市木材,要在三个月内由博雅尔卡站做一条轨铁路通到伐木场去。被派去的青团员在雪花飞舞的冬天,怀着坚强的意志筑修着铁路。 - 赏析:结合“木材短缺”“三个月内筑路”的紧迫任务,展现战争时期物资匮乏的困境,突出人物在极端条件下的奉献精神。
三、其他经典片段
丽达写日记的静谧场景:月光照窗台,铅笔在纸上快速滑动,渲染出人物内心的沉思与孤独,与保尔外部的艰苦环境形成对比。
秋日黄昏的乌克兰小镇:秋风扫落叶,山峦被秋霜染黄,烘托出一种萧瑟感,暗示人物命运的无奈与时间流逝的沧桑。
总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细腻描写,既展现了革命年代的宏大背景,也刻画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景物描写与人物命运交织,共同构建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