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后会无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 “山高路远”指地理距离遥远,“后会无期”指未来相会没有确定的时间,整体表达因距离或时运阻隔而难以再见的无奈与怅惘。
情感色彩
该成语多用于表达离别时的伤感、无奈或决绝情绪,常见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
二、出处与典故
文学出处
- 宋代苏轼: 《与范梦得八首》中提到“某旦夕南迁,后会无期,不能无怅惘也”,表达因仕途变迁而无法相见的怅惘。 - 北魏杨炫之
历史演变 该成语由“后会无期”演变而来,后者出自《论语·泰伯》,原指诸侯分崩离析后难以再会,后泛指亲友离散。
三、用法与近反义词
用法
可作谓语、宾语,例如:
- “他们因误会分道扬镳,真是后会无期。”
- “分别多年,旧友重逢,感慨万分,仿佛又见后会无期。”
近反义词
- 近义词: 后会难期(强调难以相见)、天涯海角(突出空间距离) - 反义词
四、情感与语境差异
情感强度:
“后会无期”多含无奈与悲怆,如苏轼的诗句;“后会难期”则侧重遗憾与怅惘。- 使用场景:
文学创作、悼亡诗篇或表达绝别时更倾向使用“后会无期”;日常交流中则可能用“山高水长”等替代。
五、相关表达扩展
相似意境:
“山高水长后会无期”(强调时空距离)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侧重时间流逝)
反差对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空间限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山高路远后会无期”不仅是描述物理距离的成语,更承载了人类对离别的普遍情感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