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常接触的题目较长的古诗是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其原题因篇幅过长,常被简化为《望月有感》。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原题与作者
原题:《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者:白居易(唐代)
创作背景:此诗为白居易在安史之乱后,因战乱与亲人离散而作,通过望月抒发对亲情的思念
二、题目特点
长度问题:
原题共50个字,是古诗中题目最长的之一。
简化传播:
后世为便于传播,常简化为《望月有感》,但仍保留了核心意境。
三、相关争议
部分资料认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20字)或《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30字)等诗的题目更长,但前者因诗篇内容与望月无关,后者因断句争议,均不符合“因望月有感”这一核心主题。
四、教学意义
该诗语言平易,情感真挚,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典型范例,常被用于考察学生对诗词背景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综上,《望月有感》是小学阶段最常接触的题目较长的古诗,其原题的冗长与情感深度均体现了白居易的文学造诣。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