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多多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谐音梗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

59

谐音梗的流行起源可综合历史演变和网络文化发展来分析,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谐音梗的文字学起源

谐音梗作为修辞手法,其文字学基础可追溯至古代。例如:

庄子:

《庄子·养生主》中“十九年”的“十九”谐音“时久”,体现早期谐音现象;

春秋时期:

《春秋公羊传》中为避讳尊者、亲者、贤者而产生的谐音现象,属于最早的语言游戏。

二、网络文化中的谐音梗兴起

敏感字过滤系统的推动

2000年代初期,网络敏感字过滤系统限制不当词汇传播,部分网友通过谐音替代敏感词(如“吃”谐音“西”避免“吃官司”)实现正常表达,这是谐音梗网络化的重要推动力。

2014年成为网络流行现象

2014年左右,谐音梗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例如“土味情话”“梗文化”等标签化表达,标志着谐音梗进入全民流行阶段。

三、谐音梗的多样化发展

双关梗与无含义谐音:

双关梗需结合语境创造,如“没有花的鹿”(梅花鹿谐音“梅花路”);无含义谐音则通过生造词汇制造笑点;

行业渗透:谐音梗渗透至游戏、广告、影视等领域,形成系统性文化现象。

总结

谐音梗的流行始于文字游戏的传统,但2014年因技术限制和网络文化需求爆发式增长,逐渐演变为现代网络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语言创造性与社交互动的结合,既有文化传承的影子,也反映了数字时代的传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