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与 屈原和介子推的故事紧密相关。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臣,因忠诚于国家,被奸臣陷害致死。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定为祭祀之日。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成为了一个更加庄重的节日。
清明节的融合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由于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因此,清明节的来历不仅与屈原的爱国情怀有关,还与介子推的忠诚和晋文公的纪念活动密不可分。这个节日不仅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