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己有耻”的名言,综合儒家经典及后世思想家的论述,可整理如下:
一、 《论语》中的核心论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强调,士人应具备羞耻心,以此为行为准则,才能在外界中保持尊严。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说话要谨慎,若无法兑现则应感到羞愧,体现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以身作则,反对虚伪的言辞和伪善的态度。
二、 其他相关论述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强调自我尊重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基础,缺乏羞耻心会导致道德沦丧。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国家兴盛需以公民道德为根基,知耻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起点。
三、 后世延伸
"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勇敢的起点,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并克服羞耻感。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这些名言共同构成“行己有耻”思想的体系,既强调个体道德修养,也关联到社会伦理与国家治理。作为个人修养的准则,知耻是自我完善与人格独立的关键。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