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通过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或思考能力。
二、出处与背景
最早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通过“举一隅”(举出一个墙角)与“三隅反”(类推出其他三个墙角)的对比,强调学习应具备的举一反三能力。
三、用法与结构
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
褒义:常用于形容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人。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闻一知十(从一件事推知十件事)、触类旁通(通过一类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加分析地接受)、不求甚解(学习不深入)。
五、典型例句
1. 老师教我们解题方法,我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有题型;
2. 通过分析一个案例,他举一反三,提出了三个改进方案。
六、与其他相似成语的区别
需注意与“一举反三”的区别:
核心差异:“举一反三”强调从单一事例推导出多个相关结论,侧重推理过程;“一举反三”则强调通过一次行动得出三个独立结论,侧重行动与结果的关联性;
使用场景:“举一反三”多用于描述学习或思考能力,“一举反三”多用于描述决策或行动的效率。
综上,“举一反三”是描述逻辑推理与学习能力的经典成语,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