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前五条内容如下:
一、阳货问仁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便归赠孔子一只熟小猪,希望孔子去拜见他。阳货问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孔子回答:“不可。”阳货又问:“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孔子同样回答:“不可。”最后孔子叹道:“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表示要去做官了。
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指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习染才逐渐产生差异。” 这一观点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等智者因坚守本心,下等愚者因固执己见,均无法被外界改变。
四、子之武城闻弦歌
孔子到武城时,听到有人弹琴唱歌,便微笑说:“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解释说:“君子学习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认可子游的话,并称其为“知者”。
五、公山弗扰以费畔
公山弗扰反叛季氏,孔子准备前往,但子路劝阻说:“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孔子回应:“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表明孔子对礼乐复兴的执着信念。
补充说明
阳货的身份:阳货是季氏的家臣,曾企图控制鲁国政权,但被孔子拒绝。
孔子的态度:孔子对仁、智的界定强调实践与内在修养的结合,如“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以上内容综合了《论语》原文及权威注解,涵盖核心思想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