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是曹操《求贤令》中的名句,其内涵与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赏析:
一、核心含义
用人标准 该句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强调选拔人才时只看能力与潜力,而不论出身、资历或身份背景。这种标准打破了传统世卿世禄制对人才的束缚,是古代政治改革中极具进步意义的思想。
实践意义
曹操通过此句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如“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体现了他求贤若渴的雄心。
二、历史背景
时代需求: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人才匮乏,曹操急需通过改革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以稳定政权。 对比反思
三、思想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 该句成为后世选拔人才的重要理念,如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典故,均源于对“唯才是举”的践行。
- 近义词:
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举贤任能
- 反义词: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哲学内涵 体现“道”的思想:曹操主张“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认为人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需通过公正的选拔机制发挥其作用。
四、文学特色
语言风格:
句式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如“二三子其佐我仄陋”,通过对比凸显贤才的稀缺与君主求贤的迫切。
文化象征:与曹操其他诗篇(如《观沧海》《龟虽寿》)共同构成其“气魄雄浑”的文学风格,展现其作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
综上,“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不仅是曹操个人用人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