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19世纪中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下是其关键信息梳理:
一、生平背景
出身与教育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后因对农奴制改革感兴趣于1847年退学,开始在故乡领地推行农奴制改革。
军事经历与创作起步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服役期间开始写作,1855年进入彼得堡文坛,先后完成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
重要转折与后期思想
1857年出国考察教育,1863-1869年创作《战争与和平》;70年代世界观转变后,著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
二、文学成就
代表作
- 《战争与和平》:以史诗笔触描绘1812年卫国战争及社会生活,被誉为“史诗级小说”。
-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悲剧,展现19世纪俄国社会风貌。
- 《复活》:以聂赫留朵夫的救赎之路,探讨道德与宗教的终极问题。
文学地位
被高尔基称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
三、社会影响
托尔斯泰主义
提出“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强调通过内心反省实现社会改良,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诺贝尔奖争议
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01-1909年),但因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始终未获该奖,成为诺贝尔奖史上的争议焦点。
四、晚年生活
平民化尝试
1902年后追求简朴平民生活,1910年10月秘密出走,11月7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历史评价
被公认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