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是一个汉语成语,完整写法为 呆若木鸡,读音为dāi ruò mù jī。该成语原指木匠用木头雕刻的鸡,因造型固定而发呆不动,后比喻因恐惧、惊异或痴傻而发愣的状态。
详细解析:
字面含义 - "呆":发呆、发愣
- "若":如同
- "木鸡":木头雕刻的鸡,常用于形容呆滞状态。
用法与结构
- 该成语为偏正式结构,可作谓语、状语或补语,原为褒义(如形容技艺精湛的养鸡人),后多用于贬义(如形容人迟钝或痴傻)。
出处
- 出自《庄子·达生》,原文为“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讲述的是养鸡人技艺达到极致后,鸡虽能鸣叫却无其他变化,比喻人达到某种境界后的超然状态。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呆头呆脑 - 反义词
使用示例
- 正面:他在学术研究中陷入沉思,若木鸡般专注
- 贬面:面对意外消息,他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该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既描绘了外在的呆滞表情,也隐含对内心平静境界的向往,但需结合语境注意感情色彩的转变。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